小红书电商价格段两极分化

目前的小红书电商很像印度,一边是富人区,一边是贫民窟。你会发现小红书卖的好的产品价格是两极分化的,要么是价格很便宜的,要么是价格很贵的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?小红书是有个自营平台,叫做小红书福利社,2014年就上线了。我老婆是福利社的第一批用户,它里面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大牌的进口美妆产品。这部份人群非常优质,生活品质很高。而且因为这个自营平台是14年就上线了,所以这份用户很早就养成了在小红书APP的购物习惯了。那些卖的比较贵的产品,吃的其实就是这部分老用户。

但是现在小红书拼命的在拉新的电商用户,把他从小红书用户变成小红书电商用户。任何一个平台拉新的时候,用低价产品永远是最有效的。当年的拼多多是这样子,几年前的抖音它也是这样子。两年前的抖音起号的最好方式是不是做福利品呢?所以呢,就造成一个现象,小红书电商价格段两极分化。

场景决定货品价格

一个人经常在拼多多买东西,那他消费能力是不是很低?一个人经常买奢侈品,那他消费能力是不是很高?不好意思,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一个人,我老婆就是这个人,他经常在拼多上买东西。前几天他因为想要种花,所以买了30个花盆,然后他坐在沙发上和卖家砍价,最后卖家给他便宜了50块钱。他也经常买很贵的奢侈品和这些化妆品。她喜欢摄影,所以买个徕卡相机花个大几万他眼睛都不眨的。

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稀奇,而且每个人都会这样子。比如说我在夜市买一双拖鞋,他找我要30块,我可能会砍价砍到15。但是我去天河城买双2000块的鞋子,我也觉得很正常。这是因为不同的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消费预期。我在夜市,哪怕你拿正品的LV拖鞋,我也会觉得它就值15块钱。我在天河城,你给我夜市一样的拖鞋,我也觉得可能我愿意付150。Ok那是不是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小红色产品可以卖的很贵,卖出超高溢价呢?我们把夜市比喻成拼多多,把天河城比喻成小红书,不同的消费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消费预期。

如何避免打价格战

我昨天看到很多挣钱的案例,发现即便现在这么内卷的情况下,依旧有很多人能够争取暴利,所以不是大环境不行了,是我们的产品不行了,那到底怎么样才能避开产品的价格战呢?总结来说就是给自己产品加入服务,让自己从一个标准化产品的销售变成非标准化的服务。

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卖灯的,它的前端内容做的是灯光设计,通过灯光设计然后去卖灯,而且一卖就是一整部的灯了。

第二个案例做的是全屋的软装设计,卖家具,而且还能够把家具包海运去国外。

第三个案例是卖商用电器的。它是通过做商用厨房的设计,然后卖一整套的商用厨房电器,连柜子都一起卖了。前天我朋友陪我去买那个办公室家具,我特别有感触。因为我自己是不知道什么家具是好的,什么是不好的,我只能看外观。但是我的这个朋友会告诉我讲,胡桃木是值钱的,松木它是不值钱的。我的办公室配什么设计它会更好看一些。

我的朋友虽然没有收我钱,但是如果他是一个专业陪别人买家具导购,我是愿意付他咨询费的。因为他帮我节约了时间,避免了我自己去踩坑。而且确实他帮我选的色系,我自己一看都感觉很高级。我这个土鳖要是进去买的话,一定会买到那些很丑的家具。所以这种类似案例其实有很多。抖音上有专门帮别人选家具,这些导购他们挣的是一个佣金。我在想如果我下次买家具的话,我告诉这个导购我的喜好,我的预算,他能够直接帮我配好。我其实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,我是愿意为这个服务去买单的。

但是如果你只是卖我产品本身,那我当然是哪家便宜我就买哪家。所以给产品加入服务性质,我认为是最佳的或低价卷的方式。因为第一你本身是一个专家身份,身份是值钱的。第二,你给客户提供了整体的解决方案,方案是值钱的。第三,你给客户节约了时间,提高了效率是值钱的。

我突然想起我之前说过一句话,标品的尽头是非标,非标的尽头是标品。做标品做到最后一定是打价格战的。因为产品是一样的,用户肯定是哪个便宜选哪个,所以你必须给自己的产品加入非标准化的服务。

非标的尽头是标品是什么意思呢?我拿我自己做珠宝定制给大家举个例子。以前大家做出的钉子都是说你要什么材质,要多重的,要什么宝石、什么款式,价格都是不一样的,用户就很懵逼。但是我们是把这些选项给它标准化了。首先是我们把重量标准化了,款式选了最好卖的几十个款。你选纯金的是多少钱?18K金的又是多少钱?选不同的宝石明码标价到底是多少钱?

这样虽然是非标的定制,但是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,用户一下就能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到底要多少钱,而且对于我们生产压力也会小很多。把标品变成非标是提高附加价值,把非标变成标品,提高的是效率。